說起來還真是不可思議,竟然會有電影讓我肯花錢去看第二次。
海角七號,頭一步讓我花錢看兩次的電影。
國片對我向來沒有多大的吸引力,通常都要有人約要一起看才會購票入場,而要我花錢再去看第二次,更是幾近不可能的任務,但"海角七號"卻讓我忍不住花錢看了第二次。原因呢?我自己都很難說哩,只能說他就是有那股魅力吧!
七封隔了60年才寄出的情書,是貫穿全片的重要道具,但卻不是本片的重心。片中的重心,或許是一群平凡的小人物如何在不斷的紛爭中達成樂團的演出,再加上幾段各角色悄悄發酵的情愫吧!但是我看了第二次後,反而對那七封花了60年才寄到"台灣恆春郡海角七番地"的信件有所感觸,戰後日本國民離開台灣,但是因為這場戰爭被迫分離的人們的哀傷,卻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失,這七封信就是被迫離開台灣的日本老師再回日本的船上所寫下給台灣情人的情書。為什麼他們要被迫承擔戰敗的恥辱,離開所熱愛的土地"台灣"?一樣生活在這片土地,一樣是熱愛的這美麗的島嶼,但戰爭卻得殘酷的驅趕?這股濃烈的哀愁,不斷的透過片中斷斷續續出現的情書片段流露出來。
另外一點也是讓人有所感觸的,是來自片中看似流氓的代表會主席的話語,為何麼這片美麗的景物,在地人無法自由觀賞?要花錢才能由商人的旅館飯店才能看到?還有就是代表希望能重視地方,讓家鄉子弟能回到家鄉發展的想法。這些也都是台灣目前的現況,鄉村人口嚴重外流,原因就是因為城鄉的發展不均,雖然有些地方靠著財團的進駐有所發展,但是這樣的發展,真的是對地方有利的方式嗎?感覺頗值得玩味。
片中最有趣的一點,就是片中充滿著濃濃的"台味",場景、台詞、人物性格無一不是台灣鄉村的描寫,或許有些人覺得粗俗了些,但這卻是最真實的台灣味啊!茂伯的熱血直爽、馬拉桑的勤奮、面惡心善的代表會主席,甚至是阿嘉的媽......等,都刻劃著不同的台灣人性格。這些最貼近人們生活的角色安排,當然能引起觀眾們的共鳴,實際上戲院一看,你一定會發現,觀眾不時傳來會心的大笑或是拍手,能讓滿廳觀眾都能發出歡笑聲與拍手叫好,不正證明著"海角七號"能獲得廣大觀眾的認同與共鳴嗎?
你多久沒去電影院看過電影了?有些片到戲院看,或許能獲得不同於獨自在電腦前觀看的樂趣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qui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